知識與人才殊可寶貴,僧才隊伍建設時佛教界的百年大計,弘揚正法需要有大批的具有高素質、深學識、強能力的綜合性僧才。
道風建設,是一項長期的任務,面對發展,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。不斷警策自己,要堅持自重自愛,克己律己,堅定信仰,防微杜漸,常掃灰塵,清凈受持。
我們要加強慈善工作的宣傳引導,注重啟發善心。令受助大眾,在得到物質援助的同時,也得到善心的啟發。
我們要以“佛教發展,人才永遠是根本“的理念作為始終目標,培養”要成龍象,先為牛馬“的菩薩精神。讓每位來此求法的僧人都能夠成為有道心、有愿力、有德行、有學識、有擔當的真正僧才。
高舉愛國愛教偉大旗幟,始終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,有效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,積極踐行人間佛教思想,不斷開創了現時代普陀山佛教中國化新境界。
進一步提高法治意識,明確法律法規所賦予的權力、權益和自身的責任與義務,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法和教規的關系,進一步提高依法開展教務活動的水平。
發心常住要有所擔當,要珍惜他人的付出,以每個人的盡心盡責、點滴付出,成就菩提正道、無量華藏的般若深行。
教風建設是佛教的根本大事,關系佛教的生存發展,關系四眾弟子的法身慧命,關系萬千信眾的信仰根基。
真的是這樣嗎?
白開水不是藥,它比藥還好!
人生如夢九十載,彈指之間化塔影。再來圣山有待時,笑談迷夢眾生相。
要信因果。也要修行和惜福。
和尚一生要守好兩個字,一個字是讓。一個字是舍。
在消除過多欲望的同時,還要反觀內心,思考人為什么活著!
要用心做善事!不用心做,體現不了佛門的修持,菩薩的慈悲。
真出家要發菩提心,自利利他,認識自心本具之佛性,以離欲清凈之心,實行菩薩廣大行愿。
吃飯是一門大學問,是一場修行。大吃大喝,胡吃海喝,是百病之源。其結果可想而知。
我們這一生在普陀山,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度過,要珍惜這難得的緣分。
名利放下了多少?放得下,是培福;放不下,就是消福。
錢有兩面,一面是功德,一面是罪孽。一面善,利人利己;一面惡,害人害己。
菩薩在接引著我們,一次又一次鼓舞著我們的意志,最終把我們引向前方那一片溫暖的燈火。
人生所謂放不下的,無非就是各種欲念。放下,海闊天空,一身輕松,便是福氣,得大自在。
心里裝著佛菩薩,時時刻刻把菩薩放在心間。
寺院修建恢復,宜修行如舊,古色古香,在質樸中顯示厚重和恢宏。
佛教說相由心生,心清凈,面就和善;對人和善,做事就順利。
“功德”是增益于三乘道業的解脫?!案5隆笔切㈨樃改?、慈心不殺,修學佛法正知正見。
飲水不忘掘井人,錢要十方來十方去,這是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慈悲精神的實際行動。
感恩是一種簡單而又崇高的心態,以感恩心驅走心中的狹隘和邪念,才能夠包容萬事萬物,帶給人間溫暖和美麗。
積功德就像蓋房子,一磚一瓦,一沙一石都不可少。
觀世音菩薩三根普被,有求必應,佛光普照。
“積惡如恒沙,造罪滿大地,舍生與受生,不覺也不知”。所以要時刻自省,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。要讓自己的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,皆可作為世人效法的對象。
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是觀音信仰的核心境界所在;“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”是觀音信仰的核心踐行所在;兩者共同組成了觀音信仰最基本的根系,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內容。
內學、外學,學習是一種態度,更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。菩薩學的是六度萬行,我們學的是人天道理。在學習中,領悟佛法的真諦。
佛教界不僅要積極開展慈善事業,更要根據新時代的需求賦予佛教慈善事業以新的內涵。佛教慈善事業有很大的外延空間,就是能解決“錢不能解決”的問題。
觀世音菩薩,是一位悲心懇切,覺照圓明,尋聲救苦,隨類應現,與婆娑世界因緣最深的等覺大士。
我們要做到物盡其用,不鋪張、不浪費,共同繼承和發揚佛教節約惜福的優良傳統,莊嚴國土、利樂有情。
我們將始終秉承觀音菩薩無邊愿力,以“不忘初心、方得圓滿”為目標,努力踐行觀音菩薩“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”的精神。
引導僧眾堅定信仰,純正教風,堅持以經為徑,經典為范,以戒為師,保持佛教教職人員少欲知足、淡泊名利的衲子本色。
教風建設是佛教的根本大事,關系佛教的生存發展,關系佛教的興衰成敗,關系四眾弟子的法身慧命,關系萬千信眾的信仰根基。
每個人都會思想,“思”字上面是“田”字,下面是“心”字。依佛教來說:一要廣種福田,要把任何人都作為我們服務和幫助的對象,隨時隨地的助人信佛、學佛,離苦得樂。二是要心量廣大,俗話說量大福大,一定要把心量
要為眾生拔苦與樂,發揮佛教為民祈福,為國分憂的強大信仰力量,法會穩定人心、凈化人心、溫暖人心、凝聚人心的功用,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。
要按照佛陀本懷與佛教本來面目修行和生活,如實關照世界,入世關懷民生,慎獨自守,清凈無染。
以“弘法是家務,利生為事業”的目標,愛國愛教,勤修三學、堅定信仰、弘揚正氣,團結和合、勤儉節約、注重威儀、利樂有情。